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舍利弗經

When a monk, disaffected with the world, takes up the life of seclusion, what fears should he overcome? How should he train to annihilate the darkness in his heart?

尊者舍利弗曰:
「我尚未曾有所見 亦未自誰有所聞
如斯妙語有尊師 兜率天來為眾主 (一)

含天一切世界人 猶如所見具眼者
除去一切煩惱闇 證得獨樂趣涅槃 (二)

如如無依無詭詐 彼佛來此為眾主
為此眾多結縛者 我來欲問佛師尊 (三)

厭惡世間無人處 喜坐樹下及塚間
又及諸山洞窟中 是為比丘親近住 (四)

高低臥處住比丘 其處恐怖猛獸吼
彼乃無音臥坐所 比丘不應生駭怖 (五)

未到之域比丘行 世間危險有幾何
彼有邊境臥坐所 比丘應為作克服 (六)

於彼應有何語路 亦復當具何行處
比丘應自行精勤 應有如何戒與行 (七)

專一有智亦有念 彼將如何學受持
如煉鐵匠除銀銹 比丘應拂己身垢」 (八)

世尊宣曰:「舍利佛
厭惡亂雜無人處 受用坐臥欲正覺
比丘如何安樂住 如何隨法諸聖道
我隨知解今語汝 (九)

有念戒等周邊行 接觸虻蚊爬虫類
更有人與四足獸 五無怖畏賢比丘 (十)

他法外道多恐怖 比丘雖見無畏懼
又見其他諸危險 追求善者可克服 (11)

罹疾饑餓皆須忍 寒冷酷暑亦應耐
諸種苦觸使無餘 彼勵精進應堅持 (12)

不盜不說虛妄語 強弱有情以慈對
意之混濁應須識 黑魔之分應除去 (13)

勿為忿慢所左右 彼等之根應掘拔
勝者無有愛不愛 此等悉應予克服(14)

重視定慧喜善巧 禪定鎮伏五蓋危
邊境臥處克不樂 四悲泣法亦當剋 (15)

我得何食何處食 今實苦臥何處臥
此等諸尋導悲泣 無家有學應調伏 (16)

食物衣服有時得 少許滿足應知量
護持衣服村慎行 雖受污辱無麤語 (17)

眼向下視勿彷徨 勉勵修禪多警寤
勤行捨離自等持 斷絕意樂尋後悔 (18)

有念歡喜受叱責 對梵行者破心栽
善發善語於善時 不思誹謗諸人眾 (19)

更因世間有五塵 有念者應學調伏
此即色聲香味觸 對諸貪欲應克服 (20)

比丘普念心解脫 對此諸法調伏欲
彼善時時遍觀法 彼為專一破闇黑」 (21)

世尊如斯宣說已

舍利弗經竟


(十)
horseflies, mosquitoes, snakes,
human contact, four-footed beings

(13)
He shouldn't commit a theft, shouldn't speak a lie, should touch with thoughts of good will beings firm & infirm. Conscious of when his mind is stirred up & turbid, he should dispel it: 'It's on the Dark One's side.'

(16)
should conquer these four thoughts of lament: 'What will I eat, or where will I eat. How badly I slept. Tonight where will I sleep?' These lamenting thoughts he should subdue — one under training, wandering without home.

(19)
對同修的責備要心生歡喜,且要破除同修的害心和頑迷,但要在正確的時候說正確的話。不可語已過時之語,不可語已過限界之語,不可語已過時限界之語,不可語未到時之語,不可語未到限界之語,不可語未到時限界之語。不可語貪染語,不可語瞋怒語,不可語癡蒙昧語,不可語妄語,不可語兩舌,不可語惡口,不可語綺語。


執杖經

「試看固執諸等人 以執杖故生怖畏
云何使我生悚懼 我將為說此悚懼 (一)

人生恰似少水魚 我看諸人時顫動
以見諸人相反目 而於我中起怖畏 (二)

普遍世間不堅實 諸方動搖無常故
只為尋求己住所 卻不見未占據處 (三)

有情始終不如意 每見他有生不快
此處有情依止心 我見難見煩惱箭 (四)

其中如有中箭者 一切諸趣走輪迴
中有拔除其箭者 不走不沈瀑流趣 (五)

世間教說種種學 五欲於人有繫縛
此等繫縛勿熱中 洞察諸欲學涅槃 (六)

無傲慢者真語者 無兩舌者無諂者
牟尼於此無有忿 越度惡貪與慳吝 (七)

當克昏沈眠懵憒 不可放逸與共住
意冀涅槃諸人等 不可身在過慢中 (八)

不為妄語所誘導 對色不可生愛潤
過慢之惡應遍知 遠離暴惡不可行 (九)

不可歡喜舊過去 對新現在無愛著
勤行減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誘引者 (十)

我以貪求曰瀑流 亦稱吸引與熱望
亦曰所緣與遍計 又曰欲淖難超越 (11)

牟尼不離真實語 立於陸地婆羅門
彼於一切皆捨遣 彼實可言為寂者 (12)

吠陀達人彼知者 彼已知法無須依
彼於世間正動作 彼亦不羨望何人 (13)

世間諸欲難克服 彼已超越執著處
斷除欲流無結縛 無有憂愁無煩惱 (14)

過去煩惱使涸竭 未來何物亦烏有
汝於現在無執著 寂靜於汝無不行 (15)

普對世間名與色 一切無有我執者
非有之故無愁者 彼實世間不老者 (16)

此是我物或他物 何物亦無執著者
如斯我執不存在 無我之故無愁煩 (17)

彼無嫉視無貪求 不動平等一切處
不動搖者有功德 我對所問如斯語 (18)

不動而有識智者 何等作為亦烏有
彼之遠離諸雜行 於一切處見安穩 (19)

無論世間等與劣 牟尼勝處均不語
彼處寂靜遠離慳 亦無取著無放擲」 (20)

世尊如斯宣說已

執杖經竟


(一)
「以執杖故生怖畏」〔之句中〕,杖,是身杖、語杖、意杖之三杖。三種之身惡行是身杖。四種之語惡行是語杖。三種之意惡行是意杖。怖畏是(1)現世之怖畏,(2)來世之怖畏之二怖畏。

人之所以會有恐懼苦惱,即因造業所致;而人之所以造業,乃因隨眠染心之故。


(二)

在世間顫動即是在生死中流轉之意。見窟八偈經


(三)
世間被死所攻擊,又為老年所圍繞;
身為渴愛之箭中,常行以欲被燻焚。
一切世間被點火,一切世間為發煙,
一切世間為燃燒,一切世間成震動。

想要找一個棲身之所,卻到處為疾病及死亡所佔據。


(四)(五)
When I saw contention as the sole outcome, aversion increased in me; but then I saw an arrow here, difficult to see, set in the heart. Pierced by it, one runs in every direction, but having pulled it out one does not run nor does one sink.


(七)(八)(九)(十)A sage should be truthful, not arrogant, not deceitful, not given to slandering others, and should be without anger. He should remove the evil of attachment and wrongly directed longing; he should conquer drowsiness, lassitude and sloth, and not dwell in indolence. A man whose mind is set on Nibbana should not be arrogant. He should not lapse into untruth nor generate love for sense objects. He should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nceit and abstain from violence. He should not delight in what is past, nor be fond of what is new, nor sorrow for what is disappearing, nor crave for the attractive.




迅速經

 

「日種大仙我尊師 請問遠離與寂句
於世云何見比丘 不取何物而寂滅」 (一)

世尊曰:
「我慢乃為諸障本 一切真慧亦絕滅
內心所有一切愛 調伏此等常念學 (二)

知通內外所有法 由彼強慢不可為
自言我今成寂滅 為諸善人所不說 (三)

依慢而勝不可思 雖劣等同亦不念
應具種種諸勝德 自己不再妄分別 (四)

內心時時應寂靜 比丘不由他求寂
於內成就寂靜者 無我更何有非我 (五)

譬如海洋正中央 波浪不生常止靜
如斯靜止成不動 比丘何處不增盛」 (六)

「汝明眼者自內證 調伏危險述涅槃
汝賢善者說行道 說定說戒別解脫」 (七)

「以眼不可生動貪 卑俗之論盡於耳
美味之覺莫貪求 世間何物我無執 (八)

有觸為病被觸時 比丘決不可悲泣
不可熱望世諸有 對諸恐怖無駭懼 (九)

食物飲物及硬食 衣服等得不貯藏
彼等雖為無有得 不為因此生恐懼 (十)

沉思靜慮莫彷徨 遠離惡作不放逸
坐處臥處皆無聲 比丘應作如是住 (11)

睡臥不可屢屢眠 熱心警寤應勤行
諂笑戲淫與瞢憒 及諸嚴飾應捨斷 (12)

魔法占夢與占相 占星占卜不可行
占鳥獸聲懷妊術 治療此等不可習 (13)

人來毀訾不駭怖 受人賞讚勿高傲
心無貪欲及慳吝 除去忿怒與兩舌 (14)

不可從事作買賣 比丘決不誹謗人
於村不可作親著 不以語人欲利得 (15)

比丘不可為誇大 策語受施不可為
比丘不可學傲慢 異執之論不可說 (16) 

勿為妄語所誘導 勿為欺誑有正知
更依活命依慧命 依戒勤行莫輕他 (17)

爾諸沙門應忍辱 多聞眾言之污辱
不以麤語作回應 諸上善人無反報 (18)

比丘了知此諸法 簡擇常念應當學
煩惱寂滅知是寂 於瞿曇教勿放逸 (19)

彼之自勝不勝他 見自內證無雜言
於世尊教不放逸 常行禮拜應隨學」 (20)

世尊如斯宣說已

迅速經竟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大集積經

 

「此等之見遍住者 唯此真理起諍論
彼等由他蒙毀訾 只於自派受讚賞 (一) 

鄙小賞讚不趨寂 我言諍訟唯毀譽
如是無諍為安穩 觀察汝等不可諍 (二) 

世間此等諸凡俗 知者不與彼等近
對於見聞不為忍 不近著者何得近 (三)

自制有淨最上戒 受持勤修而著住
自見修學應有淨 彼等善說有引拉 (四)

若以亡失戒行者 違背戒行彼駭怖
彼茲熱望冀求淨 如出家者離商隊 (五)

捨斷一切戒苦修 又捨有罪無罪業 
淨與不淨不冀求 寂無取著行離貪 (六)

近依所厭之苦行 或親見聞與覺知
舉聲稱淨說述者 對於諸有不離愛 (七)

不斷冀求諸熱望 遍計時有破損懼
處茲無死無生者 彼無熱望何駭怖 (八) 

或人所言第一法 其他諸人謂是劣
彼等皆善說自見 彼等何有真理說 (九)

自己之法為完整 他人之法是低劣
如斯異執起諍論 各謂假俗是真理 (十)

被人輕賤說為劣 諸法之中無一勝
如此堅持自法論 說他之法為賤劣 (11)

如同讚賞自己道 尊敬自己所屬法
一切議論應如真 彼等各自皆成淨 (12)

不為他導婆羅門 諸法決定無執取
故彼超越諸諍論 不見他法為最勝 (13)

『我知我見唯如真』 依見解淨有諸人
若是依見自何為 不解四諦越正見
依他彼等說淨法 (14)

有見者不見名色 見已不得知常樂
任其多少見名色 諸善巧者不說淨 (15)

執著論者難調伏 遍計之見彼重視 
諸師說淨依自見 自見如真淨說者 (16)

正察妄想無分別 以智不親諸愛見 
彼知假俗凡俗見 捨置他人取著見 (17)

牟尼遣世諸繫縛 生諸諍論不加入
彼寂無關諸不寂 不取他人取著見 (18)

捨棄舊漏不作新 無欲不為執著論
智者解脫諸惡見 不染世間自呵責 (19)

彼於一切之諸法 見聞覺知破惱住
卸除重擔得解脫 分別愛樂無冀求」
世尊如斯宣說已 (20)

 

大集積經竟

小集積經


If there is one truth, how should a person behave in a world where many different truths are taught?


「惡見者遍住己見 異執自善種種論
如斯知者能知法 呵責此者非究竟 (一)

彼等爭論持異執 且言他愚與不善
彼等一切說自善 彼中何論有真理 (二)

不受他人之法見 愚者劣者賤劣慧
彼等遍住自見故 不外愚賤劣慧者 (三)

若依自見諍論者 善淨慧者具慧者
彼等所見皆究竟 其中無有劣慧者 (四)

相互敵對言愚見 此見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執為真理 是故見他為愚者」 (五)

「人謂真理或如真 言他諸人為虛妄
如斯異執起諍論 何故沙門不一致」 (六)

「真理唯一無有二 知解自知何諍論
彼諸惡見稱真理 故說沙門不一致 (七)

自稱為善議論者 何故種種說真理
彼多真理聞由他 彼等或由自思擇 (八)

除去依想諸常道 世間無有多真理
遍計思擇於諸見 而稱真理或虛妄 (九)

見聞戒修與覺知 依止此等蔑視他
定立己見心喜悅 言他是愚或不善 (十)

以他為愚之所見 故而稱己是至善
彼說自己是為善 輕蔑於他斯起諍 (十一)

過誤之見彼成就 狂慢自思為完整
第一人者意自認 如斯之見為成就 (十二)

以他言語為賤劣 彼亦共成賤劣者
自稱吠陀賢達人 沙門之中無愚者 (十三)

『我說之外所宣法 違反淨法非完者』
如斯外道作住著 彼貪自見染著故 (十四)

『唯此我說乃有淨 言餘諸法難清淨』
如此住著諸外道 堅持以論自己道 (十五)

堅持以論自道者 於茲何以見他愚
說他愚見不淨法 彼自固執於將來 (十六)

自當善量立定見 彼於世間起諍論
若捨一切決定見 人於世間不固執」 (十七)

小集積經竟


如《眾義經》中所說偈:
「各各自依見,  戲論起諍競,
 若能知彼非,  是為知正見。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癡人,
 作是論議者,  真是愚癡人。
 若依自是見,  而生諸戲論,
 若此是淨智,  無非淨智者。」
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

- 《大智度論》卷一

鬥諍經

 

「爭鬥諍論悲愁慳 慢與過慢及兩舌
此由何處令生起 冀願世尊為我說」 (一)

「爭鬥諍訟悲與愁 慢及過慢並慳吝
兩舌皆由愛所生 爭鬥諍訟伴慳貪
爭訟生時有兩舌」 (二)

「愛於世間何因緣 世間諸人皆為貪
彷徨貪欲何因緣 此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何因緣」 (三)

「愛於世間欲因緣 人於世間生貪欲
彷徨貪欲之因緣 此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欲因緣」 (四)

「欲於世間何因緣 決定所見何處生
疑妄語沙門說 此諸煩惱何處生」 (五)

「世間可意不可意 此為近依因欲生
於諸色見有無有 人以世間為定見 (六)

忿與妄語及疑惑 此等諸法有二者
可不可意發生時 疑惑者佛之所說
知法智路為應學」 (七) 

「可不可意何因緣 何者無時此等無
有與無有等之義 以何因緣為我說」 (八)

「可不可意觸因緣 觸若無時此等無 
與有無有等之義 以觸為緣我語汝」 (九) 

「觸於世間何因緣 又或遍取何處生
何無之時執無我 何無之時觸非觸」 (十)

「名色為緣而有觸 欲求為緣有遍取
欲求無時我執無 色無之時觸非觸」 (十一)

「云何行者為無色 如何樂苦而為無
云何為無對我說 我意欲知其所以」 (十二)

「既非想想亦非無 無想想非無想想
想想者無想想者 如是行者色既無
障礙以想為因緣 」 (十三) 

「尊師已答我等問 問尊師者冀為說」 
非想非非想處定 謂是人之最高淨
抑或更有其他淨」 (十四) 

「或有賢者持此說 謂是人之最高淨
彼等善說無餘依 說滅始是最高淨 (十五)

知彼依著諸見者 觀慧牟尼知依著
慧者不復歸諸有 知解脫者無諍論」 (十六)

鬥諍經竟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死 前 經

 

「如何見者與戒者 云何稱是寂靜者 
瞿曇沙門最上人 請受我問示我等」 (一)

世尊言曰:
「身壞以前離愛著 前際過去不依止
於中稱計無煩惱 彼對世間不重視 (二)

無有戰慄亦無忿 不作誇大後悔
掉舉語真言 彼實慎語為牟尼 (三)

心對未來不繫著 回憶過去亦無憂
諸觸之上見遠離 不為諸見所誘導 (四)

心離執著無詭詐無羨望無慳
不作傲慢無嫌惡 更與兩舌亦無關 (五)

於無愛好成無漏 而與過慢亦無關
以是柔和具應辯 無妄信無貪離貪 (六)

不為得利而學習 於不利得亦無怒
心無違和自寂靜 對於愛味無貪求 (七)

常為有捨亦有念 不思他人等於己
世間無勝亦無劣 彼無增盛諸煩惱 (八)

彼於一切無依止 於彼有乃至非有
彼知諸法為無依 是故渴愛亦無存
有與非有俱不實 (九)

彼對諸欲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靜者
繫縛於彼不存在 於彼能度諸繫著 (十)

彼無妻子無家畜 田地器具亦無有 
彼乃無我無常見 斷見非我亦不得 (十一)

凡夫沙門婆羅門 貪廉之行苛論彼
彼於貪等皆不顧 對諸苛論彼不動 (十二)

遠離貪求無慳吝 牟尼雖對於得勝
或等或劣皆不論 無別不至妄分別 (十三)

彼於世間無所有 更亦無憂無所有
彼於諸法皆不至 彼實可謂寂靜者」 (十四)

死前經竟

(一)
Free from craving before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independent of before & the end, not classified in between, no yearning is his.